第278章 柏林真的穷(1/3)
柏林电影节是真的穷。
今年柏林的运营费用只有2000万欧元左右,而去年戛纳则是超过3000万欧元。
两个电影节的盈利能力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戛纳去年直接创造了2亿多欧元的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超过7亿欧元,还提供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而柏林电影节就远远不如了,连一半都达不到。
所以官方也不愿意给钱了,今年柏林2000万运营费用,只有700万欧元来自文化部拨款,而在2003年,拨款就有650万欧元了……
也就是说,剩下的款项只能靠迪特·科斯里克自行筹措。
票房占了大头,柏林电影节一张门票大概是10-16欧元不等,30多万门票就是500万欧元的收入,还差800多万,有一大半来自赞助商。
赞助商也是看人下菜碟的,比如同为柏林和戛纳主赞助商的巴黎欧莱雅,给柏林的赞助费还不到200万欧元,给戛纳的则是翻了一倍不止……
剩下的钱怎么办?只能靠收人头费了。
也就是电影交易市场,但是没卵用,交易市场还是不活跃,廖东和热巴也去了柏林电影节交易市场,可是基本没什么值得买的批片。
人头费倒是没少收,两人就花了800欧元,记者们来采访也要花钱,廖东问过经纬了,他们团队一个记者60欧元,还不打折……
人头费加上记者注册费,大概有500多万欧元,迪特·科斯里克这才勉强凑齐运营费用。
哦对了,还有摊位费。
菠萝影业也在交易市场租了一个摊位,还是一个不小的摊位,花了廖东好几万欧元,只不过现在还没开始卖版权,只是发一些有关《狩猎》的宣传海报和折页,这叫预热。
也有人想要提前抄底。
比如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影业,就开出了200万欧元打包《狩猎》欧洲版权的价格。
杨欣还搞不清楚状况呢,廖东一眼就看穿了,吕克·贝松是想抄底,赌一把。
当然,也可能不是赌,毕竟欧罗巴影业已经被奈飞收购了,吕克·贝松花的是老美的钱……
廖东自然不会提前就把版权拿出来卖,《狩猎》今年花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