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4 章(【分斋教学】第章 第章 第章 )(3/5)
曹操听着他的花言巧语,虽然一句都不信,脸色却稍稍转霁。
要论嘴皮子,这小子是最能说的,只是说出来的话怕是没几分真心。
至少什么心里难受,那是一点都看不出来!
要知道另外三队人马早回来了,太学博士都快排满了,这小子才姗姗归来!
曹操故意为难,慢悠悠地笑道:“你小子回来得太慢,太学博士都选完了,看来你带回来的人选怕是得原路回去了。”
曹冲说道:“儿臣正要和您说这个事。儿臣觉得太学博士只选十五个太少了,他们平时授起课来多辛苦啊!而且大课教学效果很一般,几百上千人一起听课,声势固然浩大
,可是效果其实不大。都说教学相长,那么多人挨挨挤挤地上课,老师与学生都没机会交流,怎么来的‘相长’?”
曹操来了兴致:“那你认为应当如何改进?”
曹冲对此早已考虑了许久,当即侃侃而谈:“儿臣认为,我们应该把生员按照年龄与学习进度不同,划分为外斋、内斋、上斋,各舍在分出若干小班,每个小班安排对应的太学博士进行教学。”
“外斋的生员们主要完成基础课程,成绩合格的便可以考入内斋;内斋之中分别有专人教授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军事这些经世致用的学问,生员们可以选修也可以兼修;若是到了内斋仍学有余力,那就可以考入上斋去,接触更多实用学问与实践工作!”
“这世上有全才也有偏才,每个生员擅长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太学应当对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进行品行与学问两方面的考校,留待以后给他们授职时进行参考。”
这分斋教学法出自北宋教育家胡瑗的办学经验,因为他主要在苏州和湖州开学校,所以又叫苏湖教学法。
当时胡瑗还和正准备搞教育改革的范仲淹一拍即合,到太学也搞了这一套新方法,试图革新科举模式。
主要目的是改变太过看重诗词歌赋的传统,增大“达世”之学的分量。
当然,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不了了之,这些改革措施自然也不了了之。
曹冲结合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暗搓搓把分斋教学法改头换面搬了出来,准备怂恿曹操以后选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