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5)
他拿着鲁州和江南两地读书人的文章向谭盛礼请教, “父亲,这文章有问题啊。”
从县试到会试, 谭振兴自认还算读过些文章, 文章体现的是读书人的真知灼见,孩童天真烂漫,阅历不足, 文章多稚嫩, 可他看的这几篇文章, 用词严谨, 辞藻华丽,个别词句根本不像几岁孩童能懂的,他圈出某些意境深远的句子,读给谭盛礼听,“父亲,神通也不过如此罢”
他承认世上有神童, 可目前来看, 神童有点多,多得有点假,他怀疑这些文章是读书人近几年写的,哪怕故弄玄虚藏了写文时的年岁,谭振兴怀疑是假的。
谭盛礼瞥了眼他圈出的文章, 没有做评价,只让他再看。
“再看?”谭振兴心想自己说错了?
抱着文章回去,让谭振学和谭生隐帮忙看看, 其实两人也发现文章和诗词有问题,不是时间早晚,而是这些文章经过修饰点缀后虽然流畅,差了点底蕴,这种底蕴是读书人的多年积累,饱含读书人的品行,修养,以及风格,单看两篇文章没什么感觉,看多后就觉得差了这种底蕴。
像谭盛礼,写文章没有明显的偏好,但行文间彰显着他博爱宽厚的美德,任何篇文章里都藏着仁德二字,他看江南和鲁州两地读书人的文章完全没这种感觉。
怪得很。
谭振兴也纳闷,“莫不是他们学的杂?”
谭振学摇头,“学的杂不如学的精,细看历年会试状元榜眼探花的文章,无不是不同类型文章的翘楚,两地文风鼎盛,必该明白这个道理才是。”
是了,会试四场考试考题不算杂,与其分心学其他,不如把自己擅长的功课做到极致好,谭振兴皱眉,“那又是为何呢?”
“不清楚,明日去码头扛麻袋问问吧。”
会试结束,京里歌舞升平,码头偶有乘船归家的读书人,谭振学会上前聊两句,但读书人多讳莫如深,不肯多聊,最后还是从乞讨者嘴里听来的。
“你问他们作甚,江南读书人地位高,他若和你说实话不是给自己惹麻烦吗,别看我整天蹲在路边乞讨,小道消息我知道得不少。”
江南到京城有水路,很多读书人都是坐船来京的,刚下船乞丐们就会扑过去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