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望月危机(2/6)
李牧大而挫之,秦国损失了十万的将士!忠骨埋他乡,且主将桓齮自刎谢罪,秦国折损了一名大将。
举朝惊愕当场。
就连李斯也忍不住上谏。
李斯记得很深刻。
当时秦王抽出那把死神剑,点着石雕地图道,“纵观天下大势,皆惧秦怕秦。可天下大势也不在版图收缩,不在山川草木,更不在朝局,最根本的就是势在人心,如今六国人人风吹鹤唳,秦国修渠后,国力大增,此后一举一动都落在各国的眼里,如果秦国第一仗,胜之。他们惧怕之下焉能不抱而伐秦?”
当时他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就只听得秦王的长剑一下一下在石雕上刮出刺耳的声音,“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赵国如今国乱,可他的筋骨尚在,还有李牧”
俊美无俦的君王蹲下身来。
眼瞳森冷,“此战赵国损伤也不少,加之大旱犹在,他们根基松动,飘忽的就如风中纸鹞,连一直藏在身后从未大战过的李牧都出动了,李牧赵灭,不过疏忽而已。”
秦人好战。
哪家哪户的亲人尸骨没有埋在赵人的战场上?
灭赵之战是无数宗族和百姓们以头磕地请命得来的,如今修渠后国无旱地,皆为肥沃土壤,又工商云集,商铺林立。
国乱之时,就恨不得吞其肉,啃其骨,况且如今国力到达前所未有的顶峰?
只怕是复仇的汹汹之心烧的他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秦王伐赵,顺应人心。
胜,自是天命所归,其余六国不堪一击。
若是败,定天下诸国之心,让他们安心沉溺于安稳的梦境。又兼挫秦人轻骄傲慢之心。
如此看来,秦王的心思实乃恐怖如斯。
同时又接到离间李牧和赵国朝堂使命的李斯,忍不住在案上打颤。
这种老掉牙的伎俩。
无非就是给忠烈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以达到拖垮他国国力的目的。
这次李牧战功赫赫,被赵国封为武安君。
虽说和合纵伐秦大胜的信陵君开端如出一辙,也和长平打战之时用在廉颇身上的伎俩也并无不同,可到底有所根本之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