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崇王修建最远的寺庙在哪儿?(4/6)
好赵德友等人统计完府库,便向刘升汇报。
“启禀首领,根据府衙账目记录,其在汝阳城内管辖军粮仓两处、预备仓(明代常平仓)四处、义仓两处、府仓一处、太仓一处。
不过按照府衙官吏所讲,原本应储粮最多的预备仓,在宣德年间便出现各种问题,至嘉靖年间已入不敷出,全面废弃。
所以,府衙实际管辖的粮仓仅有六处,其中仅府仓、太仓在府衙(建筑群)内。
方才学生已经带人去查看过,府仓为知府临时私设,钱粮多得自地方摊派的各种杂税。
目前有白银五万八千两,粮食一万三千石,另有各类布匹上千匹。
太仓存储的则是田赋、三饷、关税等,似乎还未押解送往京师,故并无粮食,只有各类布匹三千匹,白银二十五万两!”
自一条鞭法实施,大明各地都以征收白银为主,仍杂以粮食、布匹等实物的很少。
即便有,从县一级上缴到府一级的过程中,也会被要求兑换为白银。
因此听闻府库仅有二十五万两白银,刘升并不很意外。
另外不用想,这个数目相较于其应有的数目肯定是少上不少的。
这年头大明地方上税赋基本上难以收齐,不可能不减反增。
毕竟大明会亡,较为主要的直接原因,就是没钱了。
倒是这个由知府私设的府仓,有些出乎刘升意料。
但想一想,知府作为一把手,如果手里不能掌握一些钱粮,权利肯定是没法保证的。
如此府仓的存在便理所当然了。
只是这府仓中的钱粮究竟有多少能用在公事上,又有多少进入官吏私囊,就不好说了。
赵德友接着又道:“府衙还有一武库,可惜里面并无多少兵甲。
仅布面甲一百件、布甲三百件,刀牌三百副,长枪五百杆,弓三百副,箭五千支。”
作为一个府的武库,存货竟然不如舞阳县的武库多,难怪赵德友嫌少。
但想到他今日所见汝阳乡兵基本无甲,刘升又有点无语,不知傅汝为留着这些兵甲做什么。
放那里好看吗?
又或者是专门留给他的?
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