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煮盐与晒盐,火门枪与火绳枪(3/5)
,晒盐法出现得很早,因为古人也懂得观察自然、总结规律、加以应用,并不比现代人笨。
但此前晒盐法一直被视为秘辛,鲜为人知,直至宋元时期相关讯息才开始扩散。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很多条件合适(场地、气候、日照等)海边盐场开始建造盐田,开始以晒盐为主。
为什么说以晒盐为主?
因为当时不像后世有抽水机、脱水机等各类盐工业所需要的机器,仅靠风吹日晒,效率还是比较低的。
再加上一年中总有阴雨天气。
晒盐便需要以煮盐为辅,才可获得更高的产量。
至于那些没有较好晒盐条件的盐场,则仍以煮盐为主——并且以煮盐为主的盐场还不少,这就是明朝仍有很多灶户(盐工)的缘由。
刘升虽然没法复制各种机器为基础的近现代制盐工业,却还是结合实际条件,对此时的制盐工艺进行了一些改进。
比如增加海水过滤、沉淀的步骤,使得用于制盐的卤水更加纯净,制造出的海盐杂质大大减少。
除此外,还依照后世经验、记忆建造完全体的盐田——明朝晒盐才传播开来,盐田的建造还不怎么讲究,海水利用率、产盐量都比较低下。
使用后世完全体的盐田,海水利用率至少提升了三成!
然后就是针对雨季,让盐厂使用提水车、蓄水池,在雨天通过人工加提水车提灌海水,以淋沙法获取卤水,再用柴火或者煤来煮盐。
如此,便是在雨天盐厂也可以产盐。
但雨天对煮盐的影响仍旧很大。
比如煮盐必须用储备的干柴,让储备柴火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耗用不少人力。
其次,海水不断遭受雨水冲刷,含盐量肯定有所减少,尤其是海边,这边让获取卤水及煮盐的效率降低不少。
“大帅请看,为了应对雨季的生产,俺们通过伐木储备了许多柴火,便是连续下雨一个月都能撑得住!”
杨大贵带着刘升视察盐厂附近及各村的柴垛时,颇有点骄傲地介绍道。
这些柴火,都是他这位总管带着盐厂工人、百姓辛辛苦苦储存的,确实值得骄傲。
刘升虽然觉得盐厂在雨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