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新皇登基(2/3)
直、王文等同为辅政大臣,主管朝廷政事。
当年朱祁镇登基的时候也只有九岁,同样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听政,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人辅政,有这个先例在,这一政策很快就得到了京中百姓的认可,因为接连有两位皇帝驾崩而产生的不安情绪也渐渐安定下来。
还有人高兴地议论着,说这几位辅政大臣都是贤臣,有他们辅佐新君,今后几年肯定是国泰民安,皇帝长大亲政后也一定会是贤君。
许长生笑而不语,当年朱祁镇登基的时候,不也有三杨这样的贤臣辅政么?亲政后不还是那个逼样?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搞不好大明就得像宋朝一样衣冠南渡了。
朱见深倒是比他爹稍微强点,登基后并没有纠缠过去的怨恨,弥合了朝堂上因为夺门之变产生的裂痕,并任用贤臣让大明实现了中兴。
可惜他依旧没能改变大明越来越内卷的问题,海禁依旧存在,下西洋的计划刚冒出个念头,就被刘大夏等文臣阻止,同时还被葡萄牙人占去了大明经营西洋的中转站满剌加外府。
许长生从来没有把推进文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皇帝者,国之大贼也!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稳固自己的统治,但凡对此稍有影响,就会遭受到他们强烈地反对。
而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动摇皇权,所以通过舔皇帝来推动华夏文明进步显然是不可能的。
皇帝只能利用而不能依靠,所以与其去考科举当官舔皇帝,还不如和吴敬一起,早点把珠算方法拿出来。
当然,许长生也清楚,不管在大明做什么,都得在官场上有一定影响力,对此他也有准备,他自己不想考科举,但是可以培养官场上的代言人啊。
日后的晋商、徽商都干过类似的事情,套路都是现成的,许长生自然可以照着学,而且他还有晋商、徽商们没有的优势,他知道那些人值得培养。
明年恰好就是三年一度的会试年,现在已经有许多举子已经来到京城,或者正在赶往京城的路上,许长生准备抓紧时间去做一些布置,然后等这些人得中,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在正阳门外待了几日,引导吴敬完成了珠算算法的初步大纲,许长生便向吴敬道别,“小弟将兄长留在京城,自己却要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