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堵不如疏(2/3)
,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明会典》上就有大明的宗教政策总纲:“释道二教,自汉唐以来,通于民俗,难以尽废;惟严其禁约,毋使滋蔓,令甲俱在,最为详密。”
具体的方法是通过限制度牒的发放来达到缩小佛、道教规模的目的,朱棣时期又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全国僧、道“府不过四十,州不过三十,县不过二十”,按照这一规定,全国僧、道总额数不得超过36万余名。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莫说是明清时期了,就算是现代社会,也做不到。
后来因为赈灾等原因,朝廷拿出大宋的老法子,通过出售度牒募集资金,僧道的数目有所扩大,却依旧无法满足百姓心灵寄托的需求,这便给了白莲教生存空间。
所以许长生提出的法子是扶植符合自己需求的宗教势力,“与其让他们信白莲教,还不如让他们信佛道、信妈祖,只有有了正信,白莲教想蛊惑他们就不容易了!”
许长生其实也不喜欢宗教,但不喜欢和有没有必要利用是两回事,可以预想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唯物主义信仰都没办法得到广泛普及,宗教信仰依旧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佛道是中原大地流传许久的宗教,有广泛的基础,这两个教派必须入选,而妈祖信仰有利于鼓励百姓出海远航,所以也得加上,其余土地城隍将来再考虑。
“而且引入这些人,也有利于咱们在满剌加等地扩张!宋时王韶开熙河、章惇经营荆湖,都有高僧随行,他们以传教为遮掩,游走于土人蕃人之间,一边打听消息,一边劝他们皈依佛祖!有些时候,这些和尚道士的嘴皮子,更胜刀枪!让那些土人蕃人不知不觉就上了当!”
“这一招咱们在满剌加也用得上!派几个和尚、道士帮他们看看病,再耍些手段,周围的土人还不竞相皈依?之后咱们再跟他们打交道就方便多了!”
更直接的例子就是十字教那些传教士在大航海时代协助欧洲各国殖民全球的丰功伟绩了,殖民者们一手刀枪,一手十字架,攻占了多少地方啊!如果只有刀枪,而没有十字架,效率肯定没那么高!
贝允诚听了越想越觉得许长生说得有道理,“素先生所言甚是,只是究竟找哪些人过来,还得好生商议,若是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