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上马第二套炼铁高炉(3/5)
的投入成本赚回来。
“钢铁厂的生产筹备工作不能放松,正式投产以后,我考虑利用钢铁厂的铸造生产能力,再上马一套高炉炼铁设备。”
冯国辉说到这里,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望向眼前的几人后,继续说道;
“从现在矿山生产进度来看,矿山开采和铁矿粉生产都大有余量,完全能够支撑第2套炼铁高炉的生产。
这几个月下来,也储备了不少原料。
我们给钢铁厂规范的厂区范围很大,别说增加一套高炉炼铁设备,就是增加5套,6套都够了。
若能达到年产5万吨钢铁的规模,那我南洋军在整个南洋地区或者东亚地区,规模化的钢铁产能都可以称之为第一。
这为今后发展钢铁轮船建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如今英国的32万吨钢铁巨轮“大东方”号都下了海,我们的目标用不着放那么高,只要能建造出两三千吨的近海货轮即可。
我相信,这将会成为泗水地区工业发展的新开端,进一步促进地区繁荣。”
冯国辉这番话给了在座众人以充分的信心,泗水地区的消息并不闭塞,英国制造的“大东方”号32万吨巨轮于1858年2月下水的消息,已经通过报刊杂志渲染的尽人皆知。
排水量数千吨的蒸汽机客轮“大西方”号和“大不列颠”号,分别在1837年和1843年下水,并在北美航线取得巨大商业成功。
这让英国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有了建造万吨巨轮的想法。
他认为;大轮船可以减少运营成本,载运相同数量的乘客或货物,大船比小船更经济,更具市场竞争力。
1852年3月25日,布鲁内尔画出这艘万吨巨轮的草图,这个体量的巨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轮船的7倍。
冯国辉没有那么好高骛远,他设想中的下一步发展造船厂,重点以两至三千吨货运铁轮船为主,主要应用在沟通南洋各重要港口航运贸易中。
更大的轮船,对港口码头设施提出了太高的要求,绝大部分港口都达不到。
以3000吨轮船为例,普遍吃水在5米5至6米之间,现今南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