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父子夜谈,南抚夷越(求追)(5/9)
豪民”、“奸豪”,以及大量犯了律法的人去南中开荒。
这些“豪民”“奸豪”本就是内地有权势的人物,到了南中后也迅速得到了发展,成了当地的大姓豪族。
如永昌的大姓“吕家”,为吕不韦后人;益州郡的大姓“雍家”,就是刘邦最痛恨的什邡侯雍齿后人,因为名声不好而迁徙去了益州郡。
大姓豪族鄙视夷人,称之为蛮夷;夷人觉得大姓豪族抢占了土地,外客欺主,也痛恨这些大姓豪族。
即便几百年过去了,汉夷的矛盾也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马谡想离开越,就是觉得越汉夷的矛盾太大,待在越不仅难有政绩,还容易因为汉夷矛盾的问题而波及自身。
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引发叛乱。
作为越太守的马谡,要么死在越,要么跟廖立一样见势不妙就逃跑。
不论是哪种,都不是马谡愿意的。
于是马谡就写信给诸葛亮,将越的汉夷矛盾说得很严重,又自述不善于处理汉夷关系,希望诸葛亮能念旧日情义帮衬一二。
诸葛乔暗暗鄙视。
马谡这种遇到困境不去想办法解决只想跑路的行径,跟昔日弃城而逃的廖立如出一辙。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自袁绍开始,都是这群盛名在外的名仕的通病。
马谡一撂摊子,督益州军政的诸葛亮就得为此而烦忧了。
见诸葛亮的眉宇间有愁容也有疲态,诸葛乔心中疼惜,对越的马谡也就更不满了。
沉吟良久,诸葛乔道:“阿父,我有一计,或许可成。”
诸葛亮点头:“乔儿既有想法,不妨直言。”
诸葛乔徐徐而道:“越的汉夷矛盾,究其原因在于越的大姓豪族大肆侵占土地,仗势欺人,让越的夷人变得越来越贫穷。”
“越的夷人为了生存,自然就会与越的大姓豪族起冲突。”
“越的大姓豪族阳奉阴违,无视大王对越夷人的仁政,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越的汉夷矛盾,积弊已深,寻常手段已经无法缓和,只能用一计猛药。”
诸葛亮见诸葛乔精准的洞悉了越汉夷矛盾的根源,不由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