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见乔公,兴教之路(2/3)
。不过,话已经说出来了,这个时候也不能改口。
乔公顿时震惊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原先他还真有点瞧不起陈飚,他认为陈飚不过土匪出身,难以久据庐江,是以不想太早与陈飚有往来。想不到陈飚不是急着招兵买马,而是准备大兴教育。教育这种事非短期能有效果,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今乱世,谁会有心情搞这些东西呢?
“太守可是真心想兴教化之事?”乔公不禁一问。
“当然,莫非你以为我没事跑来消遣你?我可没这个闲心。”陈飚又说:“乔公你的担心我理解,你不过是在观望形势而已,你认为我不能久居庐江,若与我交往甚密,他日我败出庐江,你便有可能会惹祸上身。我把庐江本地的一些望族拜访了一下,有部分人确实有这种想法,我亦不能改变这点。”
“然而教化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出面做了,他日就算我败出庐江,相信新的庐江太守也不会为难于你。”
乔公思考了一下,仍是犹豫不决,但他至少没有直接拒绝:“此事事关重大,还请太守给些时日,让我考虑一下。”
“这个没问题,但你需尽快给予答复。你能等,但孩子们不能等,学子们不能等。”
陈飚向乔公抛出教育一事,其实不过是临时提起而已。他确实有计划兴教,但事有先后,如今他可没精力搞这些。连日拜访庐江望族及名士,他明白这些人是一股力量,用好了对他大有帮助,但这些人偏偏不怎么理他。一则是看不起他当过山大王,二则确实如他所说,这些人在观望形势,不想太早表态。
后来他便想到,这些人不敢轻易出仕,又占有大把资源,还不如想办法让他们把一些资源贡献出来,做些实事,教育便是其中之一。他日这教育一事办成了,他也有名望,这些在庐江学成的学子,总不可能舍近求远,跑去投靠别人吧?就算他日庐江易主,他就当自己做了件好事、实事,如此也值了。
……
战后的三个月后,进入深秋时期,秋收完成。受去冬今春天灾影响,庐江收成比往年少了些,好在庐江本就是个富庶之地,刘勋当了三年太守,搜刮的财富不少。鲁肃想办法托商人到荆州一带购买了一批粮食回来,勉强可以维持庐江之用。袁雄率军巡视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