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交易与威胁!士绅的底气在哪里?(3/8)
“没什么。”汤昊摇了摇头,“就是想问问你们,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想法没?”
短暂沉默后,汤木率先开了口。
“这些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很辛苦。”
“虽然看起来比那些灶户盐丁好出了不少,可是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只怕连日常温饱都不能解决。”
解决百姓温饱,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哪怕是几百年后的天朝,也一直致力于这条艰辛道路上面。
“那你们注意到没有,这每一个村镇里面,可都有着一些不事生产却能天天吃饱喝足的人。”
汤昊扬起马鞭,指向了不远处的一座豪宅。
当然,这所谓的“豪宅”,自然无法跟他的中山侯府相提并论,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上的。
但是,在一排排低矮草屋土墙之中,这座雕梁画栋的高门宅邸犹如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很是突兀。
众将顺着汤昊手指的方向看去,齐齐露出了思索之色。
“侯爷,这应该是某个地方乡绅或者耆老吧!”
左一刀罕见地开了口。
主要他是害怕这位中山侯杀心骤起,一言不合地又想要杀人。
所谓“耆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大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并未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
直到洪武十四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为了教化的目的,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五名或十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并且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
说得再直白一点,里甲老人制度,就是大明朝廷的乡野基层组织,类似于后世农村里面的生产大队,而里长和甲长(大队长和书记)也大多都是这些耆老担任。
但是问题在于,所谓耆老,一定就是德高望重吗?
士绅乡绅可以不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们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