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蓬勃发展的“中医药”!!!(6/7)
黄芩等药材,引得村民纷纷上山采挖。”
站在垄边,“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述河手指前方,“10年前,我来这里流转土地种植药材。
这些年进行生态化、立体化开发利用,形成了片片梯田。”
“过去,村民们为何只采挖、不种植?”燕京日报记者王双不解地问道。
“有过零散试种,但不成规模、收益不稳。
很多药材的种植周期要好几年,有的年头越久越珍贵。”刘述河解释道,“生长周期里,如果遇上大旱等恶劣天气,很可能好几年都白忙活了。”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能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燕京市和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燕太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
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出台促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等文件,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政策精准发力,企业向好发展。
四十年前,在刘家庄第一次尝试人工中草药,开始大规模化种植黄芩、苍术、柴胡等中药材。
通过平整荒坡、硬化道路,梯田逐渐集中连片,田间还划分出若干平整区域,方便拖拉机等起垄、播种。
一开始,这规模化种植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我们的种子没选好、浇水不及时,种下的药材刚出苗就遇上高温天气,很多都没成活。
后来改进浇水方式,又因没有及时除草,结果草比苗壮。”刘述河回忆当初道。
当初为了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刘家庄老一辈人携手中医科院、农业大学、协和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与多家药企等合作建立种植试验基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在刘家庄中草药种植基地,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建起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
“每亩地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到3吨,深翻20至30厘米……”
近日,刘家庄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刘述春和几位专家来到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现场给学院的学生们传授中药材种植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