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医者仁心!!!(4/8)
滨华既非科班出身,也没有中医世家的背景。
仅有小学未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浩瀚的中医之海遨游,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更艰难的是,恩师容大夫只是在教他几年后就撒手人寰。
从此他们师徒缘尽,黄滨华选择回了老家自学中医。
没有师傅教导,黄滨华就只能坚定地按照容恩师的教诲向书本学习。
也是那时期,黄滨华养成了阅读自学的习惯,在自学中逐渐感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化知识浅薄,他在自学中医时,常常要把《字典》《辞典》摆在桌面上随时翻动。
但是再大的艰难也无法撼动满腔的热爱。
有时候关键的一步就决定了漫长人生的走向。
彼时,黄滨华的父亲患病,全身水肿严重,村里两个老中医都束手无策,而那时容恩师又刚刚离世。
父亲鼓励勤读医书的黄滨华放手一搏,黄滨华深受震动。
针对父亲的脾肾阳虚水肿,他从《金匮要略》里找到了对策,将〖真武汤〗,依方配上一剂,父亲服后不停腹泻,身体变得舒服,连服三剂痊愈了。
这是他自学中医以来,除了自治以外治愈的第一个病人,凭此他挤进了中医队伍的行列。
之后,他用源于《金匮要略》的甘遂半夏汤治愈妻舅的痰饮病;
用源于《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汤治愈胞弟的肠痈;
用源于《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合源于《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治愈小儿麻毒攻心(西医称:麻疹肺炎合并心衰);
用源于《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治愈侄子的暑痉(西医称:流行性乙型脑炎)。
经过治愈自己和五个亲属的实例,更加坚定了黄滨华对中医的情结与执着,他的名气也不胫而走。
随后,找黄滨华看病的乡亲纷至沓来,但当时他的本职工作是大队文书和会计,办公室却常常被慕名而来的病人围得水泄不通。
大队书记便把他调到卫生站当赤脚医生,兼管大队合作医疗工作。
从此,黄炳华走上行医之路。
那时农村医生的主要药品还是中草药,很多都要自己去采,黄炳华就半天看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