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花果山”!!!(6/8)
的土壤。
早在辽代,龙泉雾人以采石烧灰为业,烧制石灰的历史已有上千年。
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这种化学物质对杏树生长以及果实品质具有奇妙作用。
现在,龙泉雾杏树园地下仍有两三米厚的石灰层,特殊的地质条件使这里的香白杏独具风味。
另外,这里濒临永定河,便于灌溉。
曾经,龙泉雾村山上的果园灌溉主要靠两条古水渠。
永定河东的一条叫兴隆沟,河西的一条叫公议沟,它们既是农田的命脉,也是果园的命脉。
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浇灌果园,泛滥的洪水也会冲毁果园。
为了防洪,古时候的龙泉雾曾建有五处永定河堤垛。
一处位于兴隆街南头河边,叫做小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大涧沟与永定河交汇处,叫做三垛子;一处位于村东河庄街河边,叫做二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北后庵庙东侧河边,叫做大垛子;一处位于村北广甸河边,距离村子大约一里地。
作为修建于河岸险要位置的防洪设施,五处堤垛对村庄和果园免遭洪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三十年前,刘家庄永定河大堤工程实施后,这里的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这会儿,香白杏已经过了成熟期。
过去那会儿,丰收的香白杏就从古渡口装船,运往外地销售。
龙泉雾村在永定河边曾有三处古渡口。
一处为野溪栏杆会渡口,妙峰山走会期间,村民们在这里架浮桥,放河灯。
因浮桥两侧设有栏杆,故称栏杆会。
另有两处季节性渡口,一处在河庄北侧大垛子旁边,另一处在兴隆街南头小垛子旁边。
香白杏采摘时节,渡口一派繁忙景象。
汛期行船不便时,人们还划笸箩过河。
七十年代,龙泉雾村就归于刘家庄地区行政管辖。
那时,刘家庄地区正在搞轰轰烈烈地交通水利大建设。
于是,就在永定河龙泉雾村河段上架设了一座钢架桥。
打这起,龙泉雾村的渡船废弃,渡口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这香白杏成为宫廷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