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相同的出身,不同的命运(3/3)
否则最多只能在地方上担任郡小吏。
公孙瓒深知自己的出身,庶子和嫡子之间有着天大的鸿沟,如果自己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郡小吏已经是他的人生终点了。
原本历史中的公孙瓒是有着宏伟志向,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极大渴望。
刘虞担任幽州牧期间,因为知道汉王朝这些年来江河日下,幽州又地处边疆,与各大游牧民族接壤,每年开支很大,常常要用青、冀二州的两亿多税收来补充幽州财政与军费开销。
后来又因黄巾起义爆发的战乱,导致交通断绝,无法调度各州的金钱支援幽州。
刘虞于是追求宽政,劝导百姓种田,自己勤俭节约,为下属榜样,穿着破旧的衣服,一顿饭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荤菜,远近原本作风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变风气。
对游牧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并在上谷郡与外族互市,还发展了渔阳郡的盐铁业,汉人百姓与异族百姓皆热情高涨。
然而公孙瓒作为刘虞的下属,却不听刘虞的命令,多次带领麾下的兵马与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大战,他也因征伐游牧民族的功绩而不断受到朝廷的封赏。
欲望的膨胀与权力带来的刺激,让公孙瓒忘记了当初作为卢植学生时的所学所闻,最终忘记了初心,成为被士族、地方豪强、百姓三个阶级同时抛弃的好战分子。
公孙瓒的经历听上去比同样出身的袁绍更加的心酸,因为他是靠赌上自己的性命与未来,跟随被发配的上司前往世界的尽头日南郡,最终博得了一个举孝廉的资格。
他的家族是幽州的顶级豪门,如果不是出身庶子,母亲地位低下,他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举孝廉的资格。
然而这个时代就是如此,至少我们还能看到公孙瓒这样的人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阶级的跃迁。
到了两晋时代,正常途径下,即使自己再有能力,没有好的出身,也绝对不可能完成阶级的跃迁,那是平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