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2章 碧玉之歌(1/3)
对不通乐理的人来说,吴越的洞箫吹奏得还不错,音符高低起伏,旋律长短错落……从这般评价中,不难窥见,他们的鉴赏水平相当粗浅。
孙无咎反倒是在场人中少有真正研习乐理的人,只用了一个词来评价——平平。
考虑到吴越的身份地位,音乐造诣高低,没那么重要。
至于他吹奏的曲子,并不复杂,相当于《小星星》和《致爱丽丝》在钢琴界的地位。
段晓棠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音乐门外汉,当吴越一曲终了,立刻鼓掌叫好,毫不吝惜地表达自己的赞美。
她的这一举动,却立刻引来了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这种场合下,鼓掌叫好显然太过直白,不够含蓄。这不是朋友之间的闲谈聚会,也不是在平康坊听曲赏乐,面对的是自己的顶顶顶头上司,一位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
不需要鼓掌叫好如此粗糙露骨的夸赞,要“矜持”,溢美之词不要钱地往外抛。段晓棠一拍巴掌,让其他人搜肠刮肚准备的好话,都卡在了喉咙里。
于是他们只能和段晓棠一样,鼓掌以示赞赏,脸上挂着一副克制而微妙的笑容。
吴越对下属们的“捧场”似乎并不在意。轻轻地笑了笑,转向段晓棠,问道:“有其他想听的曲子吗?”
段晓棠对洞箫不了解,更不清楚吴越的曲谱池子有多深。
想了想,试探性地问道:“有没有欢快活泼一点的?”
这个问题,着实让吴越有些为难。洞箫的音色和特性,本身就带着一种柔婉缠绵的韵味,加之他的演奏水平有限,实在没有练习过类似风格的曲目。
默了一会儿,似乎在脑海中搜寻着可能的选项。
吴越缓缓说道:“从前六哥第一次随军归来,家宴上吹奏过一曲。”
众所周知,吴越为人冷漠疏离,向来少有提及自己的家事。
行军在外,心里就那么点挂念。连向来和同僚保持距离的段晓棠都主动被动的知晓不少人的家庭情况。谈妻子太私密,说得最多的就是儿女,提起来就骂。
自古如此,能让家长说起来脸上有光的报恩孩子太少了。
旁人恨不得把家世父祖挂在嘴边,给自己贴金。轮到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