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三思而后行(5/6)
,将老将廉颇换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长平之战中,如果让廉颇继续采取坚守壁垒,避战不出的政策,长期坚持下去,最先支持不住的是战线拉长的秦国。
可惜,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没有如果,却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演。
现在秦赵战场上,就上演了与长平之战非常相像的一战。
只不过,这一次秦国派出的大将是桓崎,赵国那边派出的大将是李牧。
桓騎在在战争一开始,就攻取了平阳,武城,之后率军东出上党,跨过太行山,进攻赵国的后方,直逼邯郸。
迁吓得从雁门关那里紧急调回了李牧,李牧与邯郸的主力会和之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展开了对峙。
李牧认为秦军接连大胜,士气正盛,赵军仓促应战之下,难以取胜。
于是李牧采取了和当年廉颇一样的做法,筑垒坚守,拒不出战。
只要拖下去,战线拉长的秦军,必然坚持不了太久。
桓騎自然看出了李牧的意图。
继续僵持下去,
由于赵军长时间采取守势,避战不出,秦军已经习惯了这种局面,防备松懈。
李牧趁机发动突袭,攻占了秦军大营,俘虏了留守的秦军和大量辎重。
这使得原本占据优势的秦军陷入了劣势,李牧的行动相当于扼住了大军的咽喉。
虽然桓箭率领秦军主力及时占领了肥下,暂时没有危险,但他与大军的联系被李牧切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消息传到咸阳,赢政震怒,他将消息读了好几遍,胸口起伏,无法平息心中的愤怒。
这场战斗,桓箭在李牧面前表现得太过冲动,没有沉住气。
赢政心中焦急,他曾多次叮嘱桓箭要冷静,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出手,只有在确认能胜利后才出手。
李牧心思缜密,素有“不战则已,一战必胜”的威名,对付这样一个大将并不容易。
赢政原本计划在韩战结束后立即派赵小尘前去支援桓箭,希望赵小尘的好运能为秦赵战场打开僵局。
没想到桓箭自作主张,按捺不住,做出了昏头的决策。
赢政知道,这是桓箭连续取得胜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