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小孩情绪爆发的根源(2/3)
(如“这点事就哭,你太脆弱了”),会让他们感到羞耻和愤怒,最终导致情绪彻底失控。
\t孩子的情绪不是因为他们“想哭”,而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视。
(3)只在孩子大哭后才安慰,形成错误的行为模式
\t如果家长只在孩子崩溃大哭后才哄他们,孩子会误以为:只有哭得厉害,才会有人关心我。
\t这种模式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自动选择情绪爆发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而不是通过正常沟通。
3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哭才有效”的模式,家长需要在孩子情绪刚出现时就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不是等到孩子崩溃后再安慰。以下是几个有效的方法:
(1)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信号
\t当孩子表现出小情绪(如皱眉、生闷气、不开心)时,家长应当及时回应,比如:
\t“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t“是不是有人让你觉得委屈了?”
\t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情绪小幅波动时就得到关注,而不必升级到大哭。
(2)帮助孩子命名和表达情绪
\t孩子有时不是故意闹情绪,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帮助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
\t“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t“你是因为刚才的事情觉得委屈吗?”
\t当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他们会减少用大哭作为表达方式。
(3)避免挖苦、嘲笑和贬低
\t嘲笑孩子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羞耻,反而加重情绪爆发。
\t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他们的反应看起来过激,也可以温和地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该怎么办,好吗?”
(4)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t让孩子知道,用平静的方式表达情绪,也能获得关注,而不一定要大哭才会被安慰。例如:
\t如果孩子用正常语气表达不满,家长可以给予鼓励:“你能冷静地说出你的感受,我觉得很棒!”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