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小孩说不要爸爸是什么意思(3/4)
格”,这影响了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孩子过去和爸爸的互动较少,或者爸爸平时比较严肃,孩子可能会形成“爸爸不亲近”的印象。
如果爸爸曾经让孩子害怕(如训斥、威胁、粗暴拉扯),孩子会下意识远离爸爸,因为他们的生活风格中已经形成了“爸爸=压力”这种认知模式。
阿德勒式应对方式:
让爸爸用孩子熟悉和喜欢的方式建立联系,比如用孩子喜欢的游戏,而不是突然干涉孩子的行为。
改变孩子对爸爸的刻板印象,如果过去爸爸较为严厉,可以从温和陪伴、讲故事等互动入手,重塑孩子的认知。
3 社会兴趣(cial terest):孩子如何看待家庭关系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来自于社会兴趣(schaftsfuhl),也就是他们如何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归属感。
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和我没有共同兴趣”或“爸爸不理解我”,他们可能会更抗拒爸爸的陪伴。
如果爸爸常与孩子对立,而妈妈总是作为孩子的“保护者”出现,孩子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站在“妈妈”这边,排斥爸爸。
阿德勒式应对方式:
让爸爸和孩子建立“共同兴趣”,比如爸爸可以尝试孩子喜欢的游戏或话题,而不是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接近孩子。
不要让孩子觉得爸爸是个“对立面”,如果家庭中经常出现“爸爸批评,妈妈护着”的情况,应该让爸爸也能参与到孩子的正面体验中,如陪孩子玩、鼓励孩子,而不是单纯扮演“纪律执行者”。
4 目的论(teleology):孩子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阿德勒强调,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目的,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说“不要爸爸”,可能的心理动机包括:
1 想获得妈妈更多关注:如果孩子发现,每当他说“不要爸爸”,妈妈就会更加关注他,他可能会反复使用这个策略。
2 想让爸爸“证明自己”:有些孩子会用这种方式测试爸爸的爱,看看爸爸会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放弃自己。
3 表达不满:如果孩子曾经被爸爸忽视或不尊重,他们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