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如是解(16/36)
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空生悟到此。将清净心。满盘托出。直指如是本体。佛又何言。故叹曰。如是如是。不惊者闻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无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说无住。便说行于布施。故于此分足之一。说第一波罗蜜实以般若为第一。楞严说第一波罗蜜。亦指般若。六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诸相非相。即达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无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罗蜜者。即十度中第三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故能到诸佛菩萨彼岸。佛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谓己与诸佛菩萨无异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扫忍辱之相。般若体中。原无辱可忍。亦无忍可见。忍无可忍。能所俱无。方成于忍。是名为忍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王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如来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游猎。以宫女礼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无嗔恨。体复如故。憍陈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于释迦成道世中。逆数向前。说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时。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见忍于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万行。其实以布施为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岂徒忍辱乎。故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见。如歌利王。残害法身。如截身体。黄檗大师云。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心不外驰。名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