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如是解(17/36)
肇法师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时。不见有身相。即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着嗔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应离相。盖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离相所发之心。正觉心也。正觉现前。邪妄自伏。更将何法以降其心。所发之心即正等心也。诸法唯心。即是实相。复将何地为求应住。
先言色。后言声香味触法者。我见等见。法眼等眼。皆从色遇。心经亦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亦同此意。佛法不离色声香味触法。盖因众生根器。假六尘而设化。若住着六尘。则心已死。唯即六尘。而不住六尘。则心常生。生则发生心体本空。既空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尝不生。故住于法。即为非住。凡夫执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于相。若不如是布施。则是诬众生为着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众生矣。以色字统六根。观照之心。从见而入。为证性之机窍也。
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诸相非相者。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众生非众生者。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与众生俱泯。何容菩萨住相化求。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如如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空寂。于何而异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