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27/33)
当离此别有真性。为复即是。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起信论云。以四种法熏习义。一净。谓真如。二染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尘。为六尘。(驾字函第七卷)。
毗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皆同一义。如火名火亦名焰亦名炽。(仁字函第六卷)。
成唯识论伽他曰。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则字函第五卷)。
摄大乘论云。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颂曰。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严字函第三卷)。
大毗婆沙论云。问。一身中有十二处。云何建立十二处耶。答曰。以彼自性。作用别故。谓十二处。虽在一身。而十二种自性。作用有差别故。非互相杂。如一室内。有十二人。伎艺各别。虽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廉字函第三卷)。
利根即说五有蕴 钝者广谈十八界
大毗婆沙论。问。佛为何等。所化有情。说蕴处界。广略三法。答。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利根者。说五蕴。(廉字函第一卷)。
众生菩萨皆心作 地狱天堂亦彼招
宗镜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善因终值善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