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5/11)
它看成了源头作为志怪故事的专书,最早的要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了。《汲冢琐语》,因其发现于晋太康年间汲郡的古墓,故冠以“汲冢”之名,古墓为战国时魏襄王之墓。《汲冢琐语》从内容上看反映的是战国以及战国以前的社会生活,有些作品则为狐妖仙怪等的故事。《山海经》为出于先秦之作到晋时由郭璞作注,所写多为山精海怪奇异之物。把这两部书视为“纪异之始”、“语怪之祖”是适宜的。战国的志怪,除上述两部专书外,尚有《禹本纪》、《归藏》、《伊尹说》和《黄帝说》等。这些著作的内容虽很繁杂,但多夹有志怪之篇,保留了秦汉以前大量的志怪故事。志怪小说到了两汉,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汉至东汉的四百余年间,先后出现了《括地志》、《神异经》、《玄黄经》、《洞冥记》、《十洲记》、《神仙传》、《列仙传》、《汉武故事》、《蜀王木纪》、《徐偃王志》、《汉武内传》、《异闻记》、《虞初周说》等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取材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在志怪这一点上却是相似的,都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一类作品的发展志怪作品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繁荣成熟的局面,可说是繁盛时期。这一时期,无论就志怪作家的队伍还是就志怪作品的数量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据一些文史学家的统计可知,这一时期的志怪作品可考者就有八九十种之多,而且无论就其内容的丰富或者就其艺术的质量来说,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齐谐记》、《述异记》、《冥祥记》、《灵异记》、《研神记》、《旌异记》、《搜神记》、《搜神后记》、《博物志》、《神仙传》、《幽明录》等,堪为志怪的优秀之作魏晋南北朝志怪作品的繁盛,与当时社会盛行的清谈之风和教活动的昌炽有直接关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倡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涂,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鲁迅把神仙之说的盛行和佛教的传入,看成是志怪作品繁盛的客观生活基础。而在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