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證釋經文(18/79)
復返其本矣!不誠之害如 此。
故經文言誠意,必先戒自欺。「自」字最要。自欺為自欺其心、自 昧其知、自損其真、自毁其性,皆自侮也、自作孽也。欲毋自欺,必戒 於欲。惡臭、好色,欲之見也,即自欺之所由來,而君子於此慎焉。故 曰:「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無非去欲,無非戒自欺也。以其「自」也,故曰「獨」。為自 己一人,人不得而見焉!此最傷其真之時。如惡臭、好色,必起念於無 人之時,無聞見之地。妄念所至,無所不為,而眾惡行皆成矣!溯其初 也,皆緣「獨」時之一念也。以其屬於一念,故曰「獨」,謂其「微」 也。誠意之道,必自此始。
由是言之,凡人之善惡,莫不由於一念。念善則行善;念惡則行 惡。而念之初起,若能戒慎恐懼,如神臨質其上,鑒察其旁,則惡不生 於意,而意始能誠。誠,則真氣不漓,天性不損,而為慈善之人矣!故 修道人必先注意焉!惟誠意是格致結果;格致是誠意基本。非誠意固不 能葆其真性;而非格致不能致其誠敬。非不能也!不知其方也。故致誠 之道,必先斯二者,即本章言誠意。
而慎獨毋欺之訓,惡臭、好色之戒,皆格物以致知也。如人在平居 時,存心省察,而明性情之別,物我之分,各有所生,各有其理。順之 則成,逆之則殺。天不違道,道不違人,人不違物。物成則人成,人成 則道成。故省察之間,物情皆得,天理同明,何患乎耳目之私,聲色之 癖哉?君子行乎天理,適乎物性。凡人物之情,人天之道,皆了然洞 明,莫失其所,而後好惡可從於心,思念不悖於道。所謂明之至也,誠 之極也。能如是,則上合天地,幽合鬼神,明合日月,無不一道以充其 德,一德以致於道。而德不自德,道不自道,誠不自誠,斯所謂性之也 者。其自道、自德、自誠,則所謂教之也者。教之為教,固不外是,而 性之為性,亦不外是。故君子誠意,為成己也、成物也、成德也、成道 也。
由外推之,治平之功,由內反正,止定之境,何非一誠所致,又何 非格致所成者哉?故明道、明德,非二事也;格致、誠正,非二途也。 茍盡在己,則天地同德;茍推及人,則好惡皆公。道無私道,故天地無 私覆載,日月無私照臨,鬼神無私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