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12/14)
古人事,言不当,非但有,无亦丧。
王侍郎问:“黑豆未生芽时作摩生?”师云:“诸佛亦不知。”师颂曰: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师云:“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则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向幽岩雅土+高独宿孤峰,木食草衣。任摩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也驰求知解义句,则万里望乡关。珍重!”
师有偈三首: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又曰: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生自味身。
状似碧潭冰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又曰:
见闻觉知本非因,当处虚玄绝妄真。
见性不生痴爱业,洞然明白自家珍。
师咸通十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迁化,春秋九十二。吏部侍师王讽制塔铭矣。
祖堂卷五 石室
石室和尚嗣长髭,在潭州攸县,师讳善导。因沙汰年中改形为行者,沙汰后师僧聚集,更不造僧。每日踏碓供养师僧。木口和尚到,见行者每日踏碓供养僧,问:“行者不易甚难消?”师曰:“开心碗子里盛将来,合盘里合取,说什摩难消易消!’木口失对。有僧举似云居,云居云:“得底人改形换服。”又问曰:“行者还曾到五台山也无?”师曰:“到。”木口曰:“还见文殊也无?”师曰:“见。”进曰:“向行者道什摩?”师曰:“道阇梨父母在村草里。”木口又失对。长庆代云:“行者还出得摩?”后曹山拈问强上座:“是赏是罚?”对曰:“是罚。”曹山曰:“罚他什摩处?”对曰:“罚他知有处。”曹山曰:“什摩处是他知有处?”对曰:“为不如山中事,便认著文殊。”曹山曰:“作摩生是山中事?”对曰:“不认文殊。”曹山曰:“如是,如是。”
在后木口出世,数年后迁化。主事差两人往洞山达哀书。僧持书到洞山达一切了,洞山问两人:“和尚迁化后作摩生?”对曰:“荼毗。”洞山曰:“荼毗了作摩生?”对曰:“拾得二万八千粒舍利。一万粒则纳官家,一万八千粒则三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