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五百三十五(10/18)
若也。此无他,其心隘陋不足以藏贮故尔。惟其弘也,是以愈多而视之若寡,愈有而视之若无。盖心量宽洪而其容受无限极也。集贤侍读学士中山王结仪伯,读圣贤之书,以圣贤自期,名其斋居之所曰:弘。按曾子之言,弘与毅不偏举也。毅如之健。弘如坤之广。毅以进其德,弘以居其业。不毅则功力间断而不能日新,不弘则容量狭小而不能富有,二者缺一不可也。昔南康李文定先生,字燔敬。子登科之后,年三十五始受学于朱子。朱子告以曾子弘毅之说,于是文定归而取弘之一字名斋室。朱子兼言其二而李氏专取其一,何哉?文定自揆其平日所学,颇近于毅而或歉于弘,故取其所歉以自励。若古人佩韦佩弦之意,所以矫其偏也。然则仪伯弘斋之扁,其亦犹文定名弘斋之意乎?前修之已事可法,固不待于子言也。王氏之名斋与李氏不殊,庸敢援其事证以志于弘斋之屋辟。
【许有壬至正集】
《弘斋记》:人生天地间,以藐焉一身参而三之,亦有道乎?穷虽独善,若进德居业之富,讨论资揽之备,大而民彝物则,繁而酬酢日用,莫不总括其理而积于其身,及达而兼善也。尧舜其君,三代其民,囿一世于泰和,以至鸟兽草木,亦各使之遂其生育之道。天下事物纷错坌,莫不有以容之。容之者何?弘之谓也。弘也者,隘之反也。此得彼遗,即隘矣。虽莫不有以容之,亦莫不有以利之也。夫子曰:人能弘道,言人有知,思可以大其所有之理也。子张曰:执德不弘,言有所得。守之太狭,则轻喜易足。有一善自以为天下莫已若矣。道而曰:弘,我之力也。德而曰:弘,我之量也。圣人示人用力之方。才高意广,失于僻者,亦有以充其量也。承旨开府公,器宇汪汪若千顷陂。扁斋曰:弘,日与儒士讲学其中,蚤袭宿卫,历奉常太禧宣徽翰林宗正,宥密皆有声。所以大其理守其得者,已至矣。噫!士大夫读书非不忄专也,才气非不赡也。而其成就卒于无称,何哉?患不弘尔。圣人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者,岂不以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功烈如彼而已乎?公于是理讲明已熟。用力已至,然任重道远,又有毅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于是而求所以为弘者,则内外交修,本末兼尽。他日见诸事业,绰绰有余裕,恢恢有余地矣。公命为记,辑先儒绪论而为之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