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对于武术的了解(3/6)
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
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从清朝乾隆以来,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了晋商的影响,各代武林先驱在不同地域承传着原传心意武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保镖护商的实践不断研创、学习和充实。特别是晋商发源地的晋中各县,如祁县、太谷、榆次、平遥等地在形意拳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姬际可曾经游河南少林寺和洛阳、安徽等地,传艺给安徽秋浦(即今安徽省贵池市)人曹继武。
曹继武又传河南马学礼,马学礼所传的河南形意拳一支,仍称“心意六合拳”,一般只在回民中流传。
戴龙邦在故乡祁县传艺。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隶(燕北)深州人李飞羽(字能然,人称老能、洛能)慕名来到山西祁县,投师戴龙邦学得“戴氏心意拳”。
李飞羽(字洛能)学成后广传门徒,主要传徒有山西的车永宏(字毅斋)、宋世荣(字约斋)、宋世德、李广亨四人。后成为山西形意拳车、宋两大流派的奠基人。李飞羽在河北又传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贺运亨等,又形成河北流派的形意拳。
形意拳的历史很深,没必要太过深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珍贵技艺,我们只需深刻传承下去就可以。”
听了这些以后,赵北宸对于形意拳有了简单的了解,要把这些深深的记在心心里。
赵北宸:“师父,那么形意拳能练到什么程度呢?像电影里的武功那样,能不能高来高去?”
陈老爷子一脸笑意的道:“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
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
明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