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9/15)
”,《意林》引作“冠”,孙校似有误。
〔80〕《大典》本作“易水上”。 孙案:“之”字从《太平御览》地部,乐部引补。
〔81〕《意林》引无“荆”字。《水经·易水注》引此同。
〔82〕“歌曰”三句:程校云:《大典》本无“兮”字。 海按:《文选·杂歌》引此同。
〔83〕高渐离:人名。战国时燕人,善击筑,与荆轲友善。轲死后,秦始皇捕得他,弄瞎双眼,使击筑。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筑:古代弦乐器,有十三弦。《史记索隐》:“筑似琴,有弦,用竹击之,取以为名。”
〔84〕宋意:人名。《文选·杂歌序》引作:“宋如意。”事未详。 和(h≈egrave;):按节拍跟唱。 孙案:《北堂书钞》乐部,《事类赋》乐部注引皆作“高渐离击筑和之”。《意林》、《御览》乐部引与今本同。 海按:《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燕策三》皆作“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85〕“为壮声”二句:孙案:今本作“为壮声皆流泪”,从《初学记》天部、《意林》引补。《北堂书钞》乐部引作“为壮声发皆冲冠”。 海按:“为哀声”三字《意林》引作“作哀歌”。又《史记·刺客列传》与《战国策·燕策三》皆作“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86〕“二人”二句:孙案:二句从《意林》引补。 海按:此二句《史记·刺客列传》与《战国策·燕策三》皆作:“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87〕阳翟:古代地名,相传为禹之都。春秋时属郑,战国时属韩。故址在今河南禹县。
〔88〕“轲买肉”二句:孙案:“者”字从《北堂书钞》酒食部、《太平御览》资产部引补。
〔89〕“武阳欲击”二句:孙案:此段《史记·刺客列传》不载。 海按:此段《战国策·燕策三》亦不载。
〔90〕咸阳:地名,秦国都城。遗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意林》引作“荆轲至咸阳。”
〔91〕因中庶子蒙白曰:通过中庶子名叫蒙的人启奏秦王说。因,通过。中庶子:官名。战国时秦置中庶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