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行直黜枉:民服之基与治世之钥(1/11)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政治治理始终是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的核心议题。《论语》中记载的鲁哀公与孔子的这段对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虽寥寥数语,却如黄钟大吕,奏响了关于政治清明、民心归服的深刻乐章,穿越千年时空,依旧振聋发聩,为后世的政治实践与社会治理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慧滋养。
探源:古训中的为政精义
鲁哀公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民心离散。他向孔子请教如何使百姓服从,实则是在探寻挽救鲁国政治颓势、稳固统治的良方。孔子给出的答案简洁而有力:“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里的 “直”,指的是正直、贤能之士;“枉”,则代表邪曲、不正直之人。“举直错诸枉”,就是要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将他们置于不正直之人之上,让贤能者主导政治事务;反之,若任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凌驾于正直之士头上,百姓自然不会心服口服。
从本质上讲,这一观点深刻洞察了政治治理中人才任用与民心向背的紧密联系。在任何时代,百姓都渴望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正直贤能之士,往往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卓越的才能。他们以公心为导向,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处理政务公正无私,能够切实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这样的人被委以重任,百姓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政治的清明与公正,自然会对统治者和执政者产生信任与服从。例如,在古代贤明君主统治时期,像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正直且有才能的大臣。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多次指出唐太宗在治国理政中的不足,唐太宗不仅没有恼怒,反而虚心接受,加以改正。房玄龄、杜如晦善于谋划,为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这些贤能之士的辅佐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归附,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相反,若任用邪曲之人,这些人往往以权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他们在处理政务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