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以德驭民:敬忠劝之径与治世方(1/12)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在儒家经典《论语》的智慧宝库里,季康子与孔子关于如何 “使民敬、忠以劝” 的问答,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思想光芒。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权臣,身处政治权力的核心地带,对如何有效治理民众、赢得民众的敬重、忠诚与勤勉关切备至。孔子给出的答案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邃且实用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智慧,为后世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治世指南。
探源:古训深意的多维剖析
季康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秩序动荡,传统的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民众对统治者的态度也变得复杂多样。他向孔子请教此问题,反映出当时为政者在社会治理方面面临的困境与困惑。孔子的回答从为政者自身的行为修养出发,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临之以庄,则敬”,强调的是为政者在面对民众时,要展现出庄重严肃的态度和风范。庄重并非是指刻板、冷漠,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威严与沉稳,它源于为政者对自身职责的深刻认知和对民众的尊重。在古代,帝王将相在举行重大祭祀、朝会等活动时,无不身着华服、举止端庄,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感向民众传递一种信息:他们对国家大事、对民众福祉的重视。例如,古代帝王在春耕时节会举行籍田礼,亲自扶犁耕种,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帝王身着特制的礼服,在庄重的仪式中,一丝不苟地完成耕种的环节,周围的民众看到帝王如此庄重对待农事,自然会心生敬意。这种庄重的态度延伸到日常政务处理中,表现为为政者对待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民生问题都认真负责,不敷衍、不草率。当民众感受到为政者的这份庄重与认真,就会对其产生敬重之情,进而尊重其颁布的政令,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深入探究,庄重的态度还体现在为政者的言行一致上。他们不会轻易许下无法兑现的承诺,一旦承诺,必定全力以赴去实现。以诸葛亮为例,他在辅佐刘备治理蜀汉时,无论大小事务,都以庄重严谨的态度对待。在制定北伐策略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