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诗礼之间的美学对话:子夏问诗的文明阐释(5/10)
清代朴学家对 “绘事后素” 的考据,揭开了其工艺学背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素,白致缯也。绘事后素,谓先以素为质,后施五采。” 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可知周代 “素” 不仅指白色,更指精细的丝织品,绘事需在这样的质地上进行,引申为 “礼以情为质” 的美学命题。这种考据与义理结合的研究,在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 的论断中达到美学自觉。
(四)魏晋玄学的美学突破
魏晋时期的 “越名教而任自然” 思潮,赋予 “素” 以新的哲学内涵。顾恺之 “迁想妙得” 的绘画理论,主张在 “素绢” 上通过 “传神阿堵” 超越形似,达到 “气韵生动” 的境界,这与王弼 “以无为本” 的玄学思想相通,实现了 “绘事后素” 从伦理到美学的本体论提升。
(五)明清小说的情礼博弈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中,黛玉以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咏白海棠,既写其 “素” 之形,又赋其 “洁” 之德,暗合 “绘事后素” 的美学逻辑。而晴雯撕扇的情节(第三十一回),以 “千金难买一笑” 解构礼教束缚,展现 “礼” 与 “情” 的张力,呼应子夏 “礼后乎” 的现代性启蒙。
(六)辽金元的草原美学冲击
辽代契丹族的 “髡发垂肩” 发式,打破了汉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礼制束缚,其墓室壁画中 “胡服骑射” 的女性形象,以 “素面赭颊”(不施粉黛)的妆容展现草原民族对 “素” 的独特诠释。这种 “以素为美” 的审美取向,与金代女真族 “辫发垂肩,系以色丝” 的发饰传统结合,形成对中原 “绘事” 美学的结构性挑战,最终在元曲 “天然海棠颜色” 的唱词中实现民族美学的融合。
(七)晚明天主教的美学对话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以 “素” 喻指 “灵魂的洁净”,将孔子的 “绘事后素” 与基督教 “因信称义” 结合:“夫素者,非谓无色,乃谓纯色之未杂也。人之灵魂,若素帛然,染于善则善,染于恶则恶。” 这种跨文化诠释,在上海徐光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