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世事相违每如此(4/5)
又一想,许是自己走到了马神庙景区的另一个门,还是问问路再说吧。
“人才!”
但在北京城,这话得小声说,没准儿身旁戴眼镜的大哥就是哪个大学的博士。要在招聘会上,得了,您是一个本科,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是您的本科再不是“985”“211”,我劝您也别印那么多《求职简历》,您前脚给人,后脚就能在垃圾桶里找到,浪费钱多不说,还找气受。那句话怎么说的:
这年头,越年轻越胆大。孙元起现在的小女友,从刚进校门就瞄上了孙元起。因为是北京人,有京城女子的手段和北方女子的泼辣,用“下克上”的凶猛攻势成功上位。如今她也大四了,就等着两人一起毕业,好双宿双飞。
孙元起今年23岁,硕士三年级,江苏淮安人,家境只能说是一般,也就是职位一般、收入一般,没有大大伯二大舅、三大姑八大姨当个头头脑脑。家里面的收入,勉强能支撑他上学,至于找工作,那就得看自己的神通。说到孙元起自己,嗯,可以算是上人之姿。这从两方面说:
这是实话,但凡有个一技之长,今时今日总能混个肚儿圆。隔壁的吴老五,人长得孤苦伶仃一副倒霉像,这样算是“特长”,站大街上乞讨,路过的大爷大妈哪位不施舍点?连城管见了都不忍心管。没几年,白天“上班”,晚上就穿得人模狗样的,开着5系宝马逛酒吧,买房都不用贷款,整一个款爷。
这句话是孙元起从招聘会听来的。前前后后参加了十几场招聘会,心中还是没底儿。虽然说自己投了不计其数的简历,简历上也很好看:本科、硕士都是“985”名校,根正苗红;也不说简历附件里面厚厚一沓的获奖证书;别人一问专业,自己就得傻眼。在招聘会上,不止一个人问:
这一日,老板在实验室布置任务,正在台上唾液横飞、激|情澎湃的时候,一个悠扬的声音猛然响起:
“就这儿?”孙元起觉得这事扯得没谱儿了。
出了校门,手一挥,叫了辆出租车,觉得自己倍儿像成功人士。司机师傅见多识广:“你这是去面试吧?”
“喂,孙元起老师吗?”
从招聘会回来,还得给老板打工。老板是对自己导师的“尊称”,每学期难得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