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婚嫁少完儿女事(6/7)
,让她进去,给你的奶奶、婶娘、嫂子看看,以后也好多多来往……”
听到这里,张元济的眉毛微微蹙了起来,插话道:“读书明理,归根到底还是要利国利民,岂能因为一时祸患,便畏缩不前?”
婚礼前三天,孙元起带着薇拉前去拜见孙家鼐老大人——这可是全大清自己唯一认可的家里长辈,自己结婚,哪有不告知的道理?
不过结婚也挺长见识的。
“今日,见贤弟创立的学校,又听贤弟畅谈,隐隐也有使学校传之后世的想法。敝人便想将长久藏于心中的问题问出,希望贤弟有以教我:究竟有何方法,能使学校长盛不衰呢?”说完,张元济朝孙元起拱手一拜。
“那敝人就不揣冒昧,就随见所闻,随便说几句?”张元济也不客气,抖了抖棉袍的下摆,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才慢慢说道:“学校总体不错,山明水秀,风景秀丽,建筑也别有风韵,创校不到半年,就有此规格,着实不易。不过,这里离京师是不是忒远了点?进城、回学校都很不方便吧?”
“学术独立第三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上。比如说,一个专业,哪怕暂时没有学生报考,只要在学术上认为有存在的必要,也要保存该学科。”
“办学校也是这样,不说近前的京师大学堂,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也多是因人成事,人去政息。我这几年在沪上的学校里面做事,多少知道一点泰西学校的情况。听人说,英吉利的牛津大学堂、康桥大学堂,法兰西的巴黎大学堂,德意志的海德堡大学堂,皆是六七百年历史,且如今依然昌炽。两下相较,心中不免有些感慨,也想把自己的学校办成能传之后世的大学堂。呵呵,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竟因为些许龃龉,各不相能,只有辞去。”
薇拉聪明的紧,早就规规矩矩福了一福,脆生生地答道:“是,叔祖大人!”
孙元起只好讷讷地笑道:“一定,一定。”
这下老大人脸色才舒缓不少,又说道:“百熙,以后,还是要找个大清的女子才好!”
“因为学校是私立的,而且偏处荒野,是一个独立小王国,可以暂时不考虑政府的干涉。与此同时,学校的校规明确规定学校经费来源于捐赠,而捐赠者对于校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