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风里落花谁是主(1/5)
梁启超见到孙元起赞成,非常高兴:“我向在美华人华侨谈到这个体制时,很多人也是非常赞同。广而言之,所谓‘开明’,就是要积极引进欧美的先进事物,裁胥吏、编警察,建学堂、废科举,兴实业、办工厂,修铁路、挖煤矿,练新兵、造炮舰,等等等等!所谓的‘专制’,则是斥后保皇,让皇上能够总揽全局、乾纲独断,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可是清皇室对于君主立宪并不热心,觉得新制度限制了满清贵族的太多特权,常常是走三步退两步,甚至是走三步退三步。使得国民逐渐失望,部分开始倾向革命。民众满怀希望、千呼百唤,清王朝的责任内阁拖了再拖,终于在1911年5月新鲜出炉。结果在内阁13人里,有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居全国人口九成五的汉族只有4人入选。在满族贵族中,皇族又占了6人。史称“皇族内阁”。
“哦?”孙元起被梁启超的话吊起了胃口。
在1903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声音有两种:一个是维持现有体制,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年龄大、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旧式读书人,他们生长、生活在现有体制下数十年,对现有体制拥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发生任何变动;另一个则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君主立宪,为大多数中青年旧式读书人、新式学堂学生所支持,随着时间发展,渐渐为大多数民众所接受。正如当时人所说:“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至于后来成为主流的革命派,在1903年至1908年间还属于恐怖主义组织范畴。
“开明、专制?好!好!好!”孙元起抚手称赞。
或许有些读者不满,中国怎么能不推翻满清统治呢?说是奴性也好,说是惯性也好,事实上就是如此,在二百六十年的统治下,满清皇室已经被国民普遍接受,而且比较受尊重。(就好比现在。)绝大多数国民对于皇室的存在,不能说鼎力支持,至少是不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此时君主立宪大行其道。
现在,梁启超能在大多数人还在维持现状、君主立宪两者之间徘徊的时候,想到时下天朝的基本制度“开明、专制”,怎能不让孙元起佩服称赞呢?
作为《申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