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廊外藤花开小红(1/5)
张贻惠的论文本来就短,孙元起再一发挥,等写完,就发现自己的评点甚至是原文的三四倍长,比梁启超给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还夸张——人家不过是序言和正文一般多而已。——对了,梁启超写的那篇序言,就是后来著名的《清代学术概论》。
孙元起是这么想的,可历史不会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原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反物质的队伍,几乎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会引用他的那个评论,反倒张贻惠的这篇论文很少有人提到。导致后世论及反物质时,把反物质的发现权也归结于他。真真是喧宾夺主了!
本来,他只是一个纯理科的研究生,对于机械一窍不通,造粒子加速器已经是赶骡子上架;至于造飞机、造坦克、造潜艇这种高科技,想都不敢想。
写完后,孙元起自己看了一回,不禁有些自鸣得意:来清朝这么多年,终于也能沾染一点文气了!且不说读了无数来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文言文写信,关键还能了解一些旧文人的客套礼节。比如“贤弟”二字,就大有学问。
张贻惠,字少涵,光绪十二年生,安徽省全椒县人,现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
日本意识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也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展开外交攻势。在日俄两国谈判过程中,日方通过不断提高要价,迫使俄方先翻脸:开始要求俄国承认它对朝鲜的“保护”,继而要求打入“南满”,最后则要求在“北满”及其他地区的权利。
这天中午,孙元起给学生们上完物理课,和学生一块儿往食堂走去,顺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广播准时响起,最先是些花边新闻。至于国内外军政大事,一般都放在最后播,免得破坏大家情绪,进而影响食欲。孙元起就听见广播中宋景尧清脆地说道:
学生们还对这则新闻评头论足,笑话第一次试飞“飞行36米、留空12秒”的飞行者1号还不如在成蹊馆上扔下的纸飞机,孙元起却仿佛如黑夜中见到一丝光亮:飞机!
没错,张贻惠和张百熙确实有点类似,因为他们都当过孙元起母校的校长。本来就仅在校史上见过几回,再加上时间久远,孙元起一时半会儿哪能回忆得起来?
可惜张贻惠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