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君从何处购此本(3/5)
脩自然是从优的。并且自本年起,入学考试的考场要增加,除了旧有的京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还要增加成都、西安、济南、开封等地。录取数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酌量增加,并允许部分天赋超群、勤奋刻苦的学子申请就读预科、高等学堂、中学乃至小学。预科、高等学堂、中学允许通过考试,接收全国的学子。
孙元起看了看随手记录下刚刚大家谈论的内容,总结道:“在座诸位先生,我等建立经世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培育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为国家之兴盛富强尽一份力量。尽力的基础,就是学校的长期生存发展,所以这一笔钱需要有四成左右存在可靠的银行中,作为学校的保证金。这样,即便发生变故,也可以有备无患,不至于捉襟见肘。”
纷纷攘攘过完春节,孙元起在会议室内邀请张元济、杨守敬、廖平、严复、罗振玉、王国维、爱因斯坦、齐白石等人,开始筹划本年度学校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你刚才说什么?”孙元起听见王国维的话,猛然一怔。
倒不是孙元起怀疑王国维利用学校公款,购买图书中饱私囊,清末士子的操守还是值得信赖的,更何况这种国学大师!只是他听到一个令后人叹惋不止的名字:
大家一时间齐齐点头称“是”。
你想啊:大清立国到现在出了一百一十四位状元,可状元能做到大学士的能有几人?据朱彭寿《旧典备徵》卷一“状元宰相”条统计,只有十四人,是个零头。大多数的人是绚丽之后,平淡一生。所以体制内人对“状元公”更多是一种好奇,而不是敬畏。
大家一愣。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大人,而是有大师之谓也。”拽了句文,孙元起接着说:“所谓大师,不仅先生是大师,学生也需是大师,这样大学才真正成为大学。故而老师、学生的待遇可以酌量增加,确保在校诸人生活优裕、衣食无忧,能够安心治学。详细数目须等我与张先生商议,并结合具体情况后确定。”
“观贤弟之仪表,足徵家学渊源!”……
说了半晌,一隅的廖平敲了敲桌子,用浓重的四川话说道:“我们四川有句话,叫‘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敝人以为不当如此。此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