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春在溪头荠菜花(1/5)
这边孙元起在胡思乱想,那边张元济却轻轻一拍桌子:“说到买书,我倒有一桩头绪!”
“正如之前你所说,知识改变命运。想让贫穷的孩子能读上书,这个出发点无疑是极好的。”张元济先赞了一句,然后才说道,“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两个情况:首先,我们的经费非常有限,不可能让全国近千万的儿童都有学上,这就注定我们必须选择其中部分天资聪颖的学生优先教育;其次,就实际情况来讲,一般书香门第或者家境较好人家的孩子会比较聪明,可是这些人家能够支付得起学费,毋庸学校来承担,如果让他们也免费,其实是浪费我们有限的教学资源。”
对视一眼,两人捧腹大笑。
而孙元起比较中意的地方,便是张元济即将前往的江浙一带。要知道,自宋元以来,这里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新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是院士,在这1800名两院院士中,江浙籍贯的就大约占一半!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这一大批藏书,涉及范围既广且杂,其中除了传统的国学书籍,甚至包括译学、算学、化学等西方译著,所以那些喜爱宋元珍本的藏书家不愿意收购,那些想买来作为学校藏书的买家又出不起高价,以致迁延至今。
“别说百熙校长你,就是一般的读书人都不知道还有此书。那琉璃厂的书贾,个个都是目录学的行家里手,自然知道此唐写本属于硕果仅存,所以漫天要价。”
“前几年,他独自捐银三万余两,在绍兴府城古贡院,创办了古越藏书楼,供家乡读书人免费阅览。真是功德无量!可惜此举也耗尽了他们家底,加上前年徐树兰病逝,导致家贫如洗,如今只能靠出卖图书补贴家用了!”
在孙元起低头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张元济接着说道:“不如这样改动一下,学校分两种班,采用同样的师资教学,一种面向家境比较宽裕的,收取学费;一种面向普通家庭的,不收取费用。免费班级每年要淘汰末尾的20学生,转入收费的班级;收费班级中成绩优异的20学生,也可以申请进入免费的班级。这样既可以取富济贫,减轻学校的经费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选拔天资聪颖的学生。”
王国维不以为有它,当下还热心地解释道:“百熙校长不知道这本书,也在情理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