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5)
會,頒演此記於洱邑,紹善壇中,令定一、抱一、妙慧、志一、參一、諸子,先後入冥,窮究地府真相,輪迴果報,纖細無遺,善惡昭彰,絲毫不爽。
地獄窮竟,又復上升天堂,面晤仙佛聖真,足遍琳宮玉殿,舉凡苦樂之情,升沈之態,兩相比較,無不活繪於紙上。所有陰曹法律,上界天條,明明公布,其期望世人,改惡從善;作佛登仙之心,誠懇切矣!
而編輯校正之責,付之惟廣。 聖帝之望世道人民,苦心孤詣,雅愛深情,至矣盡矣!
今書已告成,命吾序其巔頂,吾慈展讀之下;因而轉悲為歡,轉憂為喜,不禁歡慶。大聲呼曰:「此書一出,天可補矣!海可填矣!世風還醇,萬病回春矣!」因筆而弁之。時在
上元甲子元旦次日 慈悲主 妙識
孚佑帝君序
曠覽古今,靜觀宇宙,上下數千年間,縱橫九萬里內;治之久者,亂必生;亂之極者,治乃定。非有鬼神主持其間,聖人周旋其際,不足以轉移之也。春秋戰國之世,異端邪說,橫行天下,洪水猛獸,不足以喻其毒也。而宣聖因以作《春秋》以正無父、無君之罪。亞聖因而陳王道,以救功利雜霸之偏。王道聖功,如日月經天,始昭然於天下後世。
嗟嗟!今日世界,成何世界哉?平等自由,無父無君,綱紀不修,倫常喪失,棄仁背義,寡廉鮮恥,人心風俗政治之壞,更有甚於春秋戰國時矣!而中華大地,億兆芸生,未聞有一人如孔、孟者,出而正之、闢之,豈不可哀痛哉?
獨洱源僻壤,有惟一、定一、抱一、諸子,痛世道之將湮,懼神洲之陸沉,杞憂常抱,救世無由,不得已開設善壇,司天脣舌,靈根不昧,孤詣堪嘉。故宣聖因付以救世之丹,文祖又倡頒勸善之書,大士復降演訓女之則。二三子皆能仰體聖意,深益人心。
第數書雖佳,猶不足盡世人之險心,窮世界之真相,我 聖帝悲憫無既,乃展其讀《春秋》之精神,輔炎劉之忠義,特頒一書於紹善壇中,以遊冥為著作,名之曰:《洞冥記》。下歷黃泉,上窮碧落,舉凡人間善惡;地府慘狀,天宮妙景,靡不鑿鑿言之。而詞嚴義正,褒貶紹《麟經》之筆,定罪執董狐之簡,俾天下之大奸、大惡,破壞五倫八德之徒,以及婦女身犯七出、八邪之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