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4/7)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那先比丘经》大抵上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在印希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第二是从中窥视出早期佛教在受希腊文明影响后的细微变化,即佛教由重视经律发展到重视“论”的变化。这可能是由小乘到大乘佛教发展变化的契机。
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那先比丘经》比较细致地介绍了希腊与印度两大文明体系的思想对话过程,以宗教艺术的形式宣布了代表当时印度思想文化高峰的佛教思想的胜利。经文虽然主要是在阐述佛教思想,但由于是以对话方式阐述的,便不免要受到提问方的问题限制。从提问的顺序来看,大约是从认识人是什么的问题出发,然后到对佛教及其教徒沙门在人世间的作用,然后再渐次涉入佛教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基本的教旨及其修行方法;并且在其中还穿插了一些自然知识。整体看来,《那先比丘经》带有鲜明的实证性倾向,其重点放在对“什么是什么”(what is thg)和“某物为何是这样”(why is thg that)的解释之上;佛教对世界的价值判断,佛教劝人超度及宣讲的超度方法,并没有在此经中被凸显出来。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明了此经为何在中国不受重视的某些原因。
从文化交流的心态来看,《那先比丘经》比较鲜明地反映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服心理。作为一个异族统治的国王————弥兰陀,他可以用武力征服这个地区,但他最终被被征服地区的精神文化所折服。那先用佛教的胜义征服了弥兰陀王,象征了被统治地区人民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也通过弥兰陀王的“折服”,显示了佛教在当时的世界性意义。可以这样说,要研究希腊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史,它们是如何交流的,在当时达到何种程度,涉及哪些核心思想,其间的差异性在何处,《那先比丘经》都是一部不可逾越的经典。
从研究部派佛教后期思想向大乘佛教转化的角度看,《那先比丘经》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在《那先比丘经》中,佛已经外化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与匹敌的人格神了。佛教从无神论开始向有神论过渡,而且印度宗教史也开始向一神论渡进。这可能表明,佛教在佛灭三百多年后,经过其弟子及教团的传播,已经渐次取得主教的地位。而且,由于受到希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