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5/7)
实证思想的冲击,佛教更加重视思辨的严密性和说理的经验性,从而更加注重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论证佛教的价值论思想。从论说的深刻性、细密性、通达性来说,《那先比丘经》超过了以往旧有的有部论师学说,它在譬喻和论理两个方面,对后来的佛教学说都有影响。
《那先比丘经》的作者及经文中的弥兰王其人
《那先比丘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并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就是那先(nagasena),意译为龙军2;又,那先音译为那伽犀那。
关于那先其人的身世,有些学者做了考证、研究。梁启超在《佛学十八篇·那先比丘经书》一文中说道:那先确有其人。并引用《梵网经述记》,进一步证明其为“罽宾”即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人。曾著过《三身论》(已佚)。阿难陀根据《弥兰陀王问经》一书,对那先的身世做了较详细的介绍,认为那先是迦江迦罗(kajanga)即中印度东部喜玛拉雅山附近一个小镇上的人,其父是婆罗门族人,名叫苏鲁达罗(nuttara)。那先在精通了《三吠陀经》以及历史等学问以后,就依罗诃长老(rohana)研究佛经。后来又从伐陀利耶(vattaniya)的阿沙库陀(as-agutta)学习,然后他被派往巴连弗邑专门研究佛教。最后他又到沙迦罗(saga)的僧佉耶寺(sankheya onastery),在该寺中会见了弥兰陀王。3
依北本《那先比丘经》看,那先的确先后师承过两位师父,只是名字与《弥兰陀王问经》不同。而且似乎有宿根,其舅父楼汉是一个已得阿罗汉道的沙门。那先十五六岁时师舅父,做小沙弥,后得四禅境界,对各种经典十分熟悉。来到和战寺(又译和禅寺),得二位师父,一曰波曰,一曰迦维曰。后因犯戒,被逐出寺门,独处山林修道,道成,回和战寺,不受欢迎,转入郡县巷道,传播佛教,声名大振。最后转入天竺舍竭国止泄坻迦寺,在此寺中,遇见前世相识的弥兰陀王。
也许,关于那先的出生有些神话成分。但其中的成道经历具有很大的可信性。不过,有些学者对那先其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是传说中的人物4。亦有学者说,在一切有部里,与弥兰陀王对话的乃是“提地迦比丘”5。在我看来,无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