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6/7)
“那先”是否为真,但在印度部派佛教后期可能有一位佛教大师,曾与希腊人弥兰陀进行过对话,并且说服了这位“哲学王”,否则,就不会在部派佛教的不同派别的经典中以及民间佛教中流传这一故事了。在我们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此传说人物为假时,姑且相信这位佛教大师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要剥离加在他身上的神话光环就是了。
与那先这一人物不同,弥兰陀王乃是一真实的历史人物。弥兰陀王,英文为nandros,布拉克里特文为nedra,梵文为ildra,巴利文为ilda,汉文有时译作“麦南德”“美南多罗斯王”“弥邻陀王”,皆音译也。他在位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一五五年至公元前一三〇年6。在弥兰陀王统治印度之前,希腊军队曾于公元前三七〇年入侵印度,但不久就被印度人击退。到阿育王后期,由于奢蜜多罗叛变,建立了巽加王朝,破坏了印度的统一。在巽加王朝(公元前一八五年至公元前七十五年)西北部,有很多少数民族入侵、骚扰,希腊人便是其中的队伍之一。据说,奢蜜多罗为了与阿育王比名声,愿以灭佛之恶名流传后世。而弥兰陀王则以护法的名义进攻巽加王朝,最后取得胜利。从《那先比丘经》的经文来看,弥兰陀王十分重视对当时印度各种教派学说进行研究,并以论辩方式驳倒各种宗派的思想,最后才碰到真正的佛教大师。
我们不知道弥兰陀王是如何驳倒印度各派宗教思想的,但从与那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大抵上运用矛盾法、实证法、类推法、分析法等手段,分别击倒其他各派思想。但由于那先运用了辩证法、譬喻法,避实就虚,以殊相譬殊相,最终化解了弥兰陀王凌厉的提问。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弥兰陀王是以希腊人的科学实证思维来理解佛教教义的。这位“哲学王”的提问,对促进佛教论理说的发展,起到他本人也不曾预料的作用。在佛教史上,把他看作是著名的护法王,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
注释:
1《我的佛教观》第七十页,池田大作著,潘桂明、业露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四月第一版。
2《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四册之六十六《那先比丘经书》,梁启超著,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3《印度古代的几位巴利文大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