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11/14)
“无常”归之于“空”,这显然与后来大乘的“空观”有关。对“无我”思想做了更深入细致的阐释,反反复复地论证涅槃后的快乐,论证人再次为人的痛苦,从而破除“我执”。特别是“我亦不求死,我亦不求生”,但须时可,时至便去的“随顺自然”的“无执”态度,十分类似后来中国禅宗的“自然生命观”。经文中肯定涅槃之后不复再有苦恼的思想,也成为后来佛教涅槃思想主要观点之一。另外,在该经中还隐约涉及戒与论的矛盾。
《那先比丘经》的现代意义
《那先比丘经》是一部文学色彩很强的作品,其文字中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虽然它距今有两千多年,但仍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这可以从其经文的故事情节和经文中论及的一些义理两个大的方面来分述。
故事情节中含蕴的人生哲理
重视生命的承诺和百折不回地去实现人生志向,是《那先比丘经》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的人生哲理。
在经文的上卷前半部,作者以浪漫的文学手法介绍了那先的身世。在他第一次投生在婆罗门之家后,便发誓来生要追求一种超度人世间诸苦的最高法则。后来的那先真的践履了自己的生命承诺,出家做沙门,不仅求得个人的解脱,而且还要引导众人解脱,像清水珠澄清浊水一样,澄清世人浊恶的人心。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人不可能有前世。但若把文学、宗教的浪漫看作是一种隐喻,则重视生命的承诺,确立人生的意义正是现代人生哲学所苦苦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人生意义固然是社会赋予的,但每个人如何从诸多意义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则是个人的事情。现代社会由于普遍地弥漫着西方的个体主义思想,反社会意义倾向,虚无主义心态已严重地使人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意义感。我觉得,重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使命感,重视人对社会意义的选择而不是否定,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思想性工作。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感,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耐性,对成功的渴望使现代人心理特别焦虑与不安,承受不了挫折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侥幸心理、机遇心理使得现代人显得特别浮躁与烦恼。医治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良方之一便是一心制意,培养耐心,敢于另辟蹊径,追求人生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