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13/14)
至是个人的角度来看,努力注意种植“善因”,不要在出了问题时“临时抱佛脚”,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策略问题。一个国家、民族在日常国际事务中不愿善结邦邻,不注重国际间友好合作,不从事国际性人道救援活动,而一旦该国家、该民族有难之时,则将会陷入极其被动的状态之中。
现代社会中的大企业更应注重广种善因的活动,在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后,应该在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活动中广种善因,从而为进一步的、持续性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广种善因并不一定是为来生服务,实际上对此生便有福利。一个人在单位、在社区乐于助人,广结良缘,这样的人一定会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众人的资助。
多种善因,喜结良缘,有备无患,大约是《那先比丘经》反反复复阐述的“业力轮回思想”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吧!
就宗教徒的人格价值问题,《那先比丘经》也做了具有启示力的阐述。那先把佛弟子得度死生之道心看作是使浊水变清的“清水珠”,它们可以使人退却诸恶、诚信向善、心灵澄明。而且,高尚的佛弟子犹如世俗的领头雁、人生向导,使人从尘世的烦恼中解脱出来。现代社会“神圣”的匮缺,崇高人格的贬值,已经使表面的多元化社会陷入了深深的意义危机之中,人生哲学的知识论与人生价值实践的分离,使社会中的伪君子越来越多。如何像一些真正的佛教徒那样,以自身的崇高人格力量感化世人,成为世俗大众的楷模,则是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那先比丘经》中对佛教徒的人格价值的重视,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就如何排除烦恼的方法而言,《那先比丘经》提出的“一心制意”方法,也具有现代意义。作为具有意识的人类来说,解决人生的矛盾不仅要从改造客观世界的一方入手,也要从改造主观的内在意识入手。就生活中的个人而言,要消除自己心理矛盾,恐怕更主要的是从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因为外在于个人的社会是一个个人无法操纵的庞大对象,让它适合个人的需要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面对社会的不平等,面对外在世界诸多的诱惑,个人要想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就必须收敛心意,使之专注于某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