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入土为安(2/4)
也可能错得越多,哪怕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他爱惜自己的名声,不愿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
但萧风并未因乾隆的犹豫不决而气馁。他深知,要推动大清的火器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次进言就能成功。于是,他向乾隆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先在大清内部设立一个秘密的火器研发机构,召集一批精通火器的工匠,暗中改良现有的火器技术。这个机构将由朝廷直接掌控,以确保技术不会外泄。
傅恒与萧风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无奈。他们明白,乾隆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无的放矢。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任何可能动摇根基的事物都必须被严格把控,更何况是此等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
傅恒同样没有放弃,他十分理解乾隆的顾虑,但战场上那些先进的火器实在让他眼前一亮,难以忘怀。在他看来,萧风的提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此时此刻萧风已经将此事摆到了明面上,借着大战初了的契机,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更何况他有预感,他这身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萧风昏睡的这些时日,他亦在半梦半醒间仿佛能看到缠绵病榻的自己和跪在自己床前哭到泣不成声的儿子女儿们,也常梦到自己的姐姐和两个小外甥,以及福灵安和明瑞……
若不趁热打铁,等到自己撒手人寰那一天,满朝文武只剩萧风一人孤掌难鸣,孤立无援,更无法说服已经铁了心的乾隆。所以在此事盖棺定论前,他是一定要争取的。
所以,他试图曲线救国,采取迂回的策略。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事情就事在人为了。因此,他先向乾隆进言,提出可以先从仿制英式燧发枪入手,逐步提升大清的火器水平。等技艺成熟之后,再考虑引进更先进的武器。
闻及,乾隆虽然仍未明确表态,但内心已有所松动。
就在这时,班杰明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亲自回到自己的国家大不列颠,帮助大清购买英式武器,并由粘杆处秘密押送,绝不会导致枪支炮弹流落民间。
乾隆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异彩,似乎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随后,他秘密派人前往广州、澳门等地,暗中了解英式火器的制造工艺,并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