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合作吗?(1/3)
酒饱饭足,梦龙主动请教起后续政令推行事宜,孙教谕拿起他写的细则认真看了起来。
离京前,陛下曾经嘱咐过他两个细节,他都有铭记在心。
而且他也不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来办,这些年轻的地方官员就很有想法嘛,多多激发一下,不就能用了吗?
至于他是世族培养出来的还是寒门出来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他的心是向着朝中,就能够做到不偏不倚。
关于这一点,孙教谕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你的这些想法很好,能够针对苏州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规则。这十三条政令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税收的同时释放劳动人口。以往的政令都是在问题发生以后再来拆东墙补西墙,直到再也补不动,王朝就此覆灭了。可陛下是个有远大目标的人,朝中的阻力只会成为他的磨刀石。”
梦龙怔然,对于当今天子,他只在三年考绩的时候远远见到过两次,虽有天子威严,可总是感觉没有什么底蕴。
今日听孙教谕的这番话,似乎是在说陛下这些年的成长和变化。
孙教谕当年因为党争离开朝局,却因为陛下又重入朝局,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陛下绝不是寻常人。
“苏州盛产丝绸和茶叶,这两样杭州同样盛产,甚至在茶叶上还更胜一筹,若是两样都想要,恐怕最后两样都要不了,不如集中资源专门攻克一样,站到顶端,无人能及。”
“确实如此,杭州的龙井、福建的武夷山大红袍,都比苏州的茶叶闻名于天下,唯独苏绣这一项,是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梦龙说完以后陷入了沉默。
苏杭两地的风土人情相近,地理位置相差不大,所产之物自然相近。
可细细观察下来,却发现去杭州的人多数会带上几斤龙井特产回乡,去苏州的人多数带上几匹丝绸回乡。
在民众心中,苏州和杭州的差异化,早就已经存在了。
现在听孙教谕的意思是,借着海上贸易开放这个由头,将资源都集中到缫丝、织丝绸、苏绣、成衣这一整个链条上来。
至于生丝原材料,则可以通过鼓励桑农养蚕所得,只要需求量足够大,就连杭州的生丝也可以收购过来
如此一想,孙教谕简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