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篇之西征(1/18)
徐承借由三州党被大肆弹劾之事,强行将政事堂九相压得抬不起头,按照他的意思开始改造现有的官制。
但是这套官制自大华起,已经沿用千年,所产生的轨迹已经决定了世间万事的走向和规律,贸然打破就犹如强行破坏世间法则一般,引起的动荡不是徐承凭借开国之威就可以压得住的。
所以徐承也没敢完全推翻旧制,只是在旧制的基础上做了一番改良和增加。
第一,取消政事堂。增加设立内阁,内阁官员设置三名主官,称为阅章大臣,正二品。下设十名副职,称作执笔大臣,从三品。再往下则设立三十名从四品的执笔郎作为内阁的基本班底。凡是奏章全由执笔郎进行归类和做出处理意见,接着再呈交执笔大臣做出意见,最后才到阅章大臣进行批复。这一做法就是把原来的政事堂九相分解为四十三人,同时这四十三人的权力相比九相又差得远了,直接解除了相权的威胁,但又保留相位的基本作用。
徐承的意思其实就是将内阁等同于皇帝的助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也就是说全天下但凡能放到徐承案几上地奏章都要先经过内阁过滤一遍才能来到徐承的案几上,毕竟徐承每日需要批复的奏章实在太多,他早就暗中叫苦连天了。同时内阁并没有决断之权,只有奏报和驳回的权利,凡是到了内阁的奏章,需要通过或者需要徐承亲自过目的才会被挑选出来送到徐承的案头,反之,则由内阁直接驳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阁官员不再像政事堂一样,除了大相之外,大部分都兼着一部主官之职,这内阁官员就只能是内阁官员,不得兼职,且被徐承列为永例,后世君王亦不得打破。
但是,为了避免出现挟私报复或者一些官场上的龌龊事,凡是驳回的奏章皆需要最少两位阅章大臣联名签字同意驳回,并且注明原由。而不同意驳回的阅章大臣也要签字注明不予驳回的原因。若是连续驳回超过三次则第四次必须直接通过审核,送到皇帝跟前由皇帝决断,当然若是皇帝也觉得驳回有理,坚持上奏者会则会被降级处分,若是皇帝觉得驳回无理,内阁处理过这份奏章的官员也会遭到降级处分,若是事关重大则看事态严重再行处理。
同时,内阁作为真正的天子近臣,也不是谁都能进的,也不是进去之后就能做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