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篇之西征(2/18)
么官的。
就说这阅章大臣,要么出任过六部尚书或御史台和四方镇军将军这样的一部主官或一方主将之人,要么从执笔大臣升迁,要么皇帝钦点,不然不能出任阅章大臣。
而执笔大臣同样是要么出任过六部尚书或御史台和四方镇军将军这样的一部主官或一方主将之人,要么从执笔郎升迁,要么皇帝钦点,不然不能出任执笔大臣。
而执笔郎则是宽松一些,但是也要求出任者最少做过一部副职,例如侍郎、中丞这样的官职,要么吏部考核连续三年以上得优的五品以上官员,还有就依然是靠皇帝钦点。
这样的班底取代政事堂,一来等于完全分解了相权和将权,同时看似尊贵,可都没有什么实权,既不能分管各部,也不能做皇帝的主,大大地消除了朝堂之上出现权臣的可能性。
第二,保留六部这个最核心的架构,但是取消民部,民部所负责之事交由其他五部将贴近自己的事由接受,改设立工部,负责制造器械、建筑、修桥补路等事宜,最起码将兵器铠甲等相关兵事的制造这一事宜从兵部剥离出来,因为兵部若是掌握太多兵事大权,一旦被人掌控则很容易威胁皇权,尤其十黑水油这种徐承发现的神兵利器,更不能给兵部一起掌握,所以必须从跟兵部剥离出来。除了这些,六部一切运转仍按旧制来走,就是奏章不再直接呈交皇帝,而是呈交至内阁,由内阁来决定是驳回还是上交皇帝阅览。
第三,保留御史台,同时增设监察院,隶属御史台统属,但检察院主官也就是监察大夫虽是御史台主官御史大夫的副手,但品秩却和御史大夫相同,同为正四品。
而监察院的作用就是将御史台的作用发挥到更大,从前御史更多是巡视天下,闻风而奏,但这样效率低了些,且容易生出胡乱攀咬之嫌疑,所系徐承决定直接设立监察院监视天下,朝廷各部以及天下各州各郡各县乃至军中均要安排监察院的人,按照级别划分分别为负责京都朝廷的则称作监察令,负责州郡的则称作监察使,负责军中的则称作监察司马。
这些监察院的官员不吏从任何驻点的部门管理,直接向监察大夫汇报。但同样的,这些监察官员在任何地方也仅有监督之职,并无干预之权,一旦发生有监察院干预地方政事或军事者,斩立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