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苏学士与党争(2/3)
确实卡住了,他本想说苏轼也是一般,比不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但见着杭州繁华实在是没有说服力。
“这治世之才,今夜之西湖便可见。”玄印则是指了指远处的游人,笑着接口道。
“也算是当世难得了。”玄生笑着回道,反手却又问道。
“只是苏学士之理念,尚不能服其胞弟,如何能影响朝中诸大臣,进而执掌朝政?”
玄印作为外事堂的主事,自是了解朝政的,苏轼自请外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仅和朔党的梁焘、刘挚政见不合,其实自己的胞弟苏辙也是不认同他的理念的。
之前朔-洛-蜀三党党争,朔党敏于行属于实干派,洛党则是标准的清党,善于炮制各种理念,放现在是妥妥的键盘侠。苏轼作为蜀党的核心,掰政治手腕是远远不如朔党这帮人精的,但是动起嘴皮来又强过洛党那帮酸腐文人,更是贡献出了不少趣事。
元佑三年,洛党的核心程颐远离朝政开始在洛阳讲学,洛党基本退出党争,蜀党这边苏轼苏辙多有政见不和,开始有内斗的趋势,因而苏轼才主动寻求避让外放杭州。
玄生大师一句话算是说透了苏轼在朝堂之中的真实处境,也是戳到了玄印大师的痛处。元佑以来,朔党的司马光,洛党的程颐都不是很喜欢少林寺,少林只能依附到蜀党名下,准确的说是结交苏轼,现在随着苏轼主动退到蜀党的二线,少林在朝中越来越缺乏说得上话的朋友,很多事情自然是难以通融。
玄印也知在文风盛行的如今,自己不太了解诗词,其实并不适合在朝堂这边行走,而少林当代之中最为精通诗词的这位玄生师弟,又不愿意出来行走,自是有些泄气。
漠然一阵后,终究是开口道:“玄生师弟,不愿出来联络这些朝中的文章好友,可是因为朝政之中像苏学士这样的君子却不能得志而心生反感?”
“并非如此。”玄生大师开口正欲继续解释,玄印又接到:“难道是因为王荆公?”
“王荆公的风采自是让人终身难忘。”一说起王安石,玄生大师就是一阵感慨。
“王荆公去世已经有四年了,如今其新法已经废止,门人弟子皆已远离朝堂,我看师弟还是忘掉的好。”
“我仰慕王荆公的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