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思量与抉择(4/6)
位一级中品炼丹士的成长历程,然而,苗琳提及这部分时还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揭示了她丹道天赋平凡的事实。
按照常规观念,这份残缺的二级丹道路线秘典的价值通常会大于苗琳的日志,但是孟周的想法恰恰反了过来。
他认为后者的价值远超过前者。
孟周也有幸接触到多位从业者的一脉相承,包括周全传递给他的符文体系,他也已经通读了大部分。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重大缺失:那些传承典籍普遍只重视结论,对过程的阐述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被刻意忽略了。
比如,在制符书籍中,它们只会告知你如何绘制特定的符咒,却几乎从不揭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为什么会这样结构化、线条如何相连,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原则、两处相似性为何会造成混乱……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缺失。
就像一个只有答案的数学题,没有解题的过程描述。
此外,传世典籍中往往流露出崇尚强者的偏见,甚至更为直接且极端地反映了这一点。
还是以符道为例,同一种符咒在不同级别的制符师手中会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方法,而非一成不变。
这就使得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更强者所掌握的精湛技巧才有资格作为后继者的准则模板。
反之,那些默默前行者通过实践得出的道路,相比之下就会显得简陋和原始。
然而,孟周认为这种理解恰恰颠倒了事实。
与苗琳的那种丹道成长日记相比,记录着明确和众所周知的丹道秘诀反而显得更具价值。
苗琳的笔记本中,一页接一页记录着她第三次尝试炼丹失败的情况,详细描绘了严熊试药后的各种反应反应,以及她从严熊反馈中归纳失败原因,指出后续提升的方向和具体改进方式。
这样宝贵的教训遍布每一页。
这是位拥有理性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丹师。孟周也见过不少炼丹师,交谈中常常能了解职业特点。
他们分享的经验里,常常充斥着种种“感觉”,不仅是丹师,符师或器师也是如此。
甚至就连楚铮教授他炼符技巧时,最终归根结底也是源于这种“感觉”。
对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